2024年,赣州市大力实施“7510”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工业倍增升级行动,工业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优的态势。2024年1至11月,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列全省第6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9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9.8%、28.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0.1个百分点、18.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一年增长9.5%左右,实现营业收入5000亿元。
2024年取得“六个第一”
2024年,赣州市在产业集群培育、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企业培育、平台建设、发展环境方面取得了“六个第一”的良好成绩。
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该市共培育1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4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一。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赣州市诊断企业2416家,2038家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开展企业贯标评价2888家次,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在绿色转型方面,该市新增2家省级绿色园区、47家省级绿色工厂,数量居全省第一。在企业培育方面,赣州市规模以上企业达3087家,较2023年新增189家,保持全省第一;培育有效期内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平台建设方面,该市新增4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发展环境方面,赣州市在江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综合得分中首次居全省设区市第一。
2025年抓好“六大行动”
2025年,赣州市将全面落实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大力实施赣州市“7510”行动计划,抓好产业提升、创新融合、项目攻坚、转型升级、企业培育、环境优化“六大行动”,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2024年增长8.5%左右,实现营业收入5500亿元,较2024年增长10%左右。
实施产业提升行动。赣州市将做优做强传统产业,聚焦有色金属、家具、纺织服装、食品等重点产业链,持续招大引强,推动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充分利用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抓住深圳赣州对口合作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重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打通产业链堵点;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依托该市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找准赛道,重点围绕未来新材料、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能源、未来生物医药、未来交通等领域精准发力,力争打造一批技术应用场景,实现未来产业加速孵化,争取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完善集群梯次培育,进一步创建更高层级、更具发展优势的集群。
实施创新融合行动。赣州市将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提升重点产业链能级,鼓励各地以链主企业为主体建立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创新中心、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促进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在先进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实施项目攻坚行动。赣州市将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聚焦502个工业倍增升级重大项目,用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专班,强化跟踪服务,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充分发挥好赣州市工业项目入库纳统推进专班作用,强化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联动,不断优化项目培育库,每月动态调整,全力推动工业项目应入尽入、应统尽统。
实施转型升级行动。赣州市将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争创国家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开展“千项技改、千企升级”行动,推动500家以上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100家以上,力争培育省级数字领航企业1至2家、“小灯塔”企业30家、数智工厂50家;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大绿色产品供给,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0个、绿色园区1个。
实施企业培育行动。赣州市将加强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通过梯次培育、分类施策、数字赋能、技术升级等方式推动龙头企业向链主企业发展,力争培育链主企业10家;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培育新增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力争新增江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
实施环境优化行动。赣州市将健全政府部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发挥好链长制、政企圆桌会、企业特派员等帮扶措施,精准服务企业,全力破解企业发展痛点堵点问题,帮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健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机制,完善提升产业链链长制运行机制,健全链长与链主企业常态化互动机制、链长指导产业链协作发展工作机制,推动政府与企业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用好工业专项资金,优化惠企政策兑现流程,及时兑现惠企政策;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及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集聚。
来源: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