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商动态 » 在赣江新区,有这样一家主动为行业数字化转型“蹚路子”的民营企业

传统产业如何“活下去”进而“活得更好”,数字化转型是必答题。

在赣江新区,有这样一家民营企业——江西省博信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信玻璃),本有中国加工玻璃30强企业的“光环”,却主动走出“舒适圈”,沉心技改,为行业数字化转型“蹚路子”。

以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优势,博信玻璃已成为国内首批实现智能制造的玻璃深加工企业,年产能约100万平方米,年产值约2亿元。

5年时间,3次技改,这家企业一步一脚印,在“一米宽”赛道掘出“百米深”市场,用生动实践解答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如何革新理念,抢抓机遇?

面对竞争激烈的赛道,如何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面对资源不足的窘境,如何释放潜力,破圈突围?

观念碰撞——零敲碎打干还是大刀阔斧改?

“连续6年入围中国加工玻璃30强企业。”11月21日,博信玻璃总经理谭志康展示刚从第十二届加工玻璃行业领军企业家会议领取的荣誉证书,笑容满面。

对于一家来自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

时间拨回到5年前。

2019年,产业数字化的东风劲吹工业领域,博信玻璃创始人谭国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高硼硅防火玻璃钢化炉等设备,搭建自动化生产线,先后拿下19项国家专利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从寂寂无闻的乡镇小厂逆袭成为江西玻璃深加工行业的领头羊。

尝到甜头的博信玻璃,不敢有丝毫懈怠。2021年,随着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涌现,谭国华购入意大利全自动仓储设备、瑞士中空设备等智能化生产设备,并将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软件引入生产链。

“数字化转型升级,光靠更新设备是不够的。”2022年底,留学归来的“95后”谭志康与父亲谭国华产生了分歧。

“生产工序割裂,数据不融通,徒增许多中间环节,造成生产效率提不上去,交付速度快不起来。”数据分析专业出身的谭志康,敏锐地看到了博信玻璃遇上的“拦路虎”,而这也正是整个玻璃深加工行业的痛点。

如何破题?是零敲碎打,对生产线“缝缝补补”;还是大刀阔斧,对整个生产工序进行系统改造?

多次调研后,谭志康提出硬件和软件“双升级”方案:将所有生产设备以及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管理系统,“打通”并“串联”,实现数字化一键生产以及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那次抉择,谭志康终生难忘。

公司会议室内,唇枪舌剑。谭国华的担忧代表公司大部分人的意见:系统改造需要技术支撑,眼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更何况,公司已经连续4年投入,再砸进去那么多钱,万一看不到效益怎么办?

“谁能最快完成改造,谁就能在行业中拥有核心竞争力。”谭志康认为,从国家到地方,鼓励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政策“大礼包”接连推出,国家制造了风口,就要紧紧跟上。

“想都是困难,干都是办法,我们来为行业蹚一条路!”谭志康说服父亲,一锤定音。

利益取舍——要短期收益还是要长期收益?

系统升级的难度,甚至超过系统上新。

“我们的工厂里,国内的、国外的、新的、旧的设备和系统都有,技术接口标准不一,数十道工序的数据‘各说各话’,要连‘点’成‘线’,工程巨大。”谭志康说。

和谁合作?成为摆在谭志康面前的难题——市场上大多数数字化服务商提供的是通用型技改方案,无法解决千差万别的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无论是考虑成本还是匹配度,我们都倾向和‘懂行’的小垂类服务商合作。”2023年底,谭志康找到浙江一家长期深耕玻璃深加工行业信息化改造的网络科技公司,提出要“升级改造”一套符合玻璃深加工行业实际和产品特性的数字化系统。

双方一拍即合。

这一填补空白之举犹如赶考,前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方案反反复复,推翻了20多次。”谭志康展示他们今年前6个月的数据记录,厚厚的一摞。

软件硬件服务商的衔接状况不断,原本计划4个月完成的技改一拖再拖。更让人心焦的是,博信玻璃此时迎来了销售旺季。

困难像山一样摆在谭志康面前:自动仓储系统陷入半瘫痪状态,产品如期交货率下降至60%,临时工用工数大量上升,逾3000万元的订单面临退单。

一时间,质疑声在公司内部持续发酵。

“这边投大量的钱技改,那边送到眼皮底下的钱不赚,瞎折腾!”有人言辞激烈。

“销售旺季决定了全年的营收,忙完这段时间再上新系统也不晚。”有人苦口婆心。

谭志康却不这么想,“承受短期损失,才能换来长期收益。只要熬过这段时间,顺利完成技改,预计可减少两个生产环节,生产效率能提高30%以上,准时交货率也将大幅提高。”

真正让谭志康感受到压力的,是一次休息间隙的闲聊。

“小谭总,系统啥时改完?”

“一时半会儿完不了。”

“这个月眼看要过去,工钱又泡汤了。”

工人语气中的失望,让谭志康愣住了:“我第一次懂得了肩上的责任。对于工厂,技改延期只是暂时的订单损失,对于工人,影响的却是全家的生计。”

从这天起,谭志康一头扎进车间,协调软件硬件服务商紧密对接,参与每次调试,每个步骤、每道程序,摸得门清。

“现在他比我这个和玻璃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师傅’还厉害,哪些环节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最快解决,都能说出道道。”对于儿子的成长,谭国华很欣慰。

揣着一股拼劲,博信玻璃成功度过新老系统交替并行期,技改之路越走越顺。

动能辐射——“关键变量”如何成“有效增量”?

熟悉生产的传统制造企业与“懂行”的网络科技公司联手,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12月初,我们再次来到博信玻璃生产车间,技改已收尾。

全新的自动化智能生产线上,随着电脑端生产指令的下达,一片片巨大的玻璃原片顺着轨道轻盈滑出,智能机械臂精准抓取送入生产线,各种机器按照设定参数,依次切割、磨边、钢化、中空,成品由智能物流车送至仓库,一气呵成。

数据“穿针引线”,让生产变得“耳聪目明”。中空理片系统能识别玻璃原片的长度、宽度,快速精准匹配;6台RGV(有轨制导车)自动规划最优路线,完成捡取、运送等操作;每块玻璃有独属“身份证”,扫码就能精准查找货品所处位置。

“我们从出力变为出脑,只需在电子平台上发出操作指令,就可以收获一块高品质玻璃,人力成本减少30%,生产效率却实实在在提升了60%。”曾经对技改头摇得像拨浪鼓的中空工序值班长杨立良嘴角咧到了耳根。

数据“成竹在胸”,管理“如臂使指”。

在博信玻璃工作了14年的计划主管郭玉清对此深有体会。“过去纸质台账无法及时更新,订单常常不能按时交付。”郭玉清说,现在从申购、审批,再到采购、入库,流程全透明,原料入库前就能做好生产计划,还能跟踪进度、随时优化,交货周期从“月”缩短到“天”。

“更难得的是,工人的理念变了,不少人开始主动学技术、长本事,努力和车间一起‘升级’。”郭玉清感叹。

技改的“关键变量”,成为生产的“有效增量”,为博信玻璃打开了发展的“天花板”。公司把目光从经营多年的江西市场转向全国,尝试网上网下“两条腿”走路。

谭志康招兵买马成立宣推团队,转战各大社交媒体和直播平台。谭国华亲自上阵,活跃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用视频展示产品和公司新一轮技改成效。

酒香飘出了“深巷”,很快就有企业向博信玻璃抛来橄榄枝,网上成交量超千单。“虽然目前量还不够大,但空间很大!”谭志康信心满满。

如今,博信玻璃还在不停地“整新活”:瞄准定制市场,打造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直营店;与高职院校合作,开设订单班培养数字工匠。

“数字化不可能一劳永逸,”谭志康说,虽然玻璃深加工的赛道只有“一米宽”,但只要一直朝着创新这条路走,就一定能掘出“百米深”的市场。


来源:江西日报